健康学院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格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1月28日,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紧急制定了《健康学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方案》并第一时间成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工作小组群”,统筹学院的疫情防控工作。畅通沟通渠道,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各部门关于抗“疫”的文件精神,第一时间组织摸清院内23名教工及310名学生的动向及健康情况。办公室行政教辅人员每日跟进教师、学生健康状况,整理上报师生数据,实现师生信息采集100%覆盖,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2月10日,学校紧急成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疫情防控专家组”,健康学院的3位资深专家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召唤,加入到专家组。我院学科带头人陈维清教授是知名流行病学家,曾亲历抗击非典。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陈教授毅然担任学校疫情防控专家组副组长,与其他专家一起深入校园防疫一线,参与指导东莞校区医务室日常疫情防控工作,指导筹建广州校区医务室并指导日常疫情防控工作,积极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专业意见和策略建议。我院傅安发老师和龙宏纲老师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这次作为学校疫情防控专家组下设医师组成员,积极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献计献策。

学校疫情防控专家组一行深入校园防疫工作指导中
(图片转载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众号)
“专业引领,聚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两手抓,培养复合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健康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开设了专业课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王庭槐校长兼任健康学院院长。早在2009年,王庭槐校长在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医学教务处处长期间,与欧洲灾难预防与应急领域久负盛名的瑞典林雪平大学灾难医学和创伤学教研中心(KMC)深入开展合作,率先在国内医学本科生中开设了“灾难医学”课程。2011年,王庭槐校长主编的《现代灾难医学》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灾难医学教材,全面展示了当代医学在公共卫生应急决策、紧急救助、预警防御等各个领域的跨学科“复合型”现代化医学功能。即将到来的新学期,王庭槐校长将在我院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中开讲第一课。健康学院还参加了我校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公共管理”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2019年秋季学期,首次在经贸学院的三个专业中开设了《公共卫生危机与应急管理》选修课程。同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也是我院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团队正围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开展相关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健康学院将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为切入口,聚焦培养复合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围绕提升学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素养和能力,调研人才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防为先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必须在社会治理中长期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与卫生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公众素养尤其是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整体偏低、健康责任感相对低下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一矛盾,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更是暴露无遗。公众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不足, 对传染病缺乏应有的认识;健康素养防线没有筑牢,一些无防护、高危行为、不健康行为屡屡出现;还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缺失, 缺乏对社会秩序、他人生命的尊重,瞒报病情,听信谣言,发布误导信息等等。这些不仅造成疫情的扩散、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也使得公共财产遭受损失、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令人十分痛心。痛定思痛,反思新冠疫情,我国民众的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亟待提升。“责任在我,使命在肩”,健康学院全体师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加强应对疫情的科普宣传,让公众学习掌握传染病防疫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基本技能,是我院师生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我院将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通过编制小视频、线上口袋书、公众号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加大疫情防控的科普宣传,并在后疫情阶段持续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此外,我院将在开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健康教育》、《新媒体与健康传播》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公共课,由王庭槐校长领衔我院多位资深专家授课,课程安排在全体师生返校复课后进行,内容包括:①初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从新冠肺炎回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王庭槐);②突发传染病——如何正确(龙宏纲/江沛);③与危机共舞——透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之道(杨双玲);④他山之石——国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林爱华);⑤流调与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利剑 (陈维清);⑥以防为先——全面提升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周旭毓)。
“爱心口罩,助力抗疫”
——我院远在海外访学的chen老师深知国内防疫物资紧缺,在课后跑遍访学国整个城市,购买了1000个口罩,不远万里,几经周折,托人“人肉”带回来,无偿捐赠给学校,三寸口罩寻常事,一片善举防疫心。

“飘洋过海”的口罩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新冠疫情牵动着健康学院每一位师生的心,非常时期,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学院实验室管理员陈军老师响应号召,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活动,协助村委开展对进村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查验,在投身先锋岗志愿服务中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陈军同志(左图右一)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现场
19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李咏诗,从2月2日起积极协助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汉塘村松东经济二社设置的入口卡点,对返村人员严格反复筛查,阻止陌生人员进村,严格控制村民进出。她不畏疫情风险,坚守阵地到凌晨,为村民的健康安全着想,筑起村口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19级健康服务与管理李咏诗凌晨在村口站岗
17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麦晓研,既是一名学生干部,又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自1月31日起,积极参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防疫志愿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负责社区防控知识与政策宣传;协助做好疫情流动人口的走访排查,做到不遗户、不漏户,同时对流动人口进行体温检测,巡查各企业的防疫落实情况。她践行着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实际行动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7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麦晓研正走访排查(左图)
和正黏贴疫情防控宣传海报(右图)
19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赖金婷,2月12日起,参与韶关市南雄市乌迳镇客运站防疫志愿活动。助力乌迳镇客运站登记住户信息、阻拦不戴口罩出门的人等工作。即使刮风下雨吹翻所在检查点的帐篷,依然毫不减弱她坚守值班的决心。

19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赖金婷登记住户信息(左图)
及坚守岗位值班中(右图)
“共克时艰、戮力同行”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我院马丽娟副书记和辅导员任燕丽老师在周旭毓书记、副院长的指导下,和主要学生干部,迅速响应号召,进入“战时”状态,通过分类、分年级、分地区推进防控工作,并按照学院、年级、班级、宿舍报送学生信息,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督促、联系、搜集、统计、更新和反馈学生的动向和健康信息,全力守护整个学院310名学生的平安健康。
自1月25日起,采用“iXH”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群,落实师生每日“零报告”制度,快速定位师生位置,并了解师生实时身体健康情况,重点关注身在湖北和湖北籍等重点疫区的师生以及有接触重点疫区的师生,精确掌握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师生健康情况,广泛利用微信群、QQ群、电话等方式与每个师生取得联系,实现“人盯人”,力求上报的每个疫情数据统计准确无误,做到战时有“数”。

健康学院教辅人员线上在岗,采集师生健康信息,有序开展教学工作中
(从左到右:周旭毓、陈思燕、陈键聪、马丽娟、任燕丽、夏阳)

通过微信群宣传防疫知识、传达学校通知
根据省教育厅及学校要求,我院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政策,周旭毓副院长带领教师们群策群力,全力做好新学期开学不返校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特色与教学安排,广泛搜索与课程相对应或切合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各类在线教学平台的慕课资源,完成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案。周旭毓副院长认真审核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案并提出反馈意见。授课教师进一步整合超星学习通、蓝慕云、雨课堂、91速课、腾讯课堂等直播平台的优势,完善网络教学方案,完成在线测试、课程预演,录播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班级群,准备课程资料与教学视频等系列工作,确保下一阶段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此外,为确保2020届毕业生顺利完成论文,论文指导教师在线上耐心指导学生论文的撰写。同时,鼓励毕业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忘业竞争力,积极求职,密切关注学校和就业信息网的相关信息;简化就业手续,建议毕业生在“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平台填写电子就业协议,实现无纸质、无风险的就业签约等。病毒虽阻隔了空间上的距离,却阻隔不了心灵上的互助共进,千方百计保障学生成长“不掉线”,做到战时有“力”。
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学院防控办公室的指挥下,温暖的春天终将回归,全体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顽强的意志,以更加坚强的党性,以更加有力的行动,为学校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文/周旭毓 任燕丽 陈键聪
审校/王庭槐 周旭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