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系统掌握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掌握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全面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所需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健康管理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健康保险机构、健康养老机构、卫生信息部门以及其他健康产业相关机构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
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综合素质要求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2、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书面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健康管理学、健康心理学、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保险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掌握基础医学、全科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3、掌握数据库管理、健康信息检索、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电子政务与办公室实务等基本知识与方法。
4、熟悉 “互联网”+健康、大数据与健康服务、卫生健康政策、健康产业等发展动态与趋势。
(三)技能要求
1、通过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熟练掌握健康信息收集与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等健康服务专业技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工作。
2、掌握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健康信息获取与处理、健康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具备开展健康管理相关的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的能力。
3、掌握中医养身、运动保健、康复等基本技能,能针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效开展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与新媒体应用能力,熟悉电子政务、公文写作及办公室实务,能胜任医疗卫生相关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5、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交流和阅读能力。
三、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全部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考试,成绩合格、综合测评合格,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最低修满164学分(必修课修满108学分,专业限选课程30分,专业选修课程16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毕业实习10学分),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按国家颁布的学位条例和我校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学制:4年;毕业总学分:164学分;课内总学时:2668学时。
必修课:108学分,其中
公共必修课:48学分,占总学分29%;
专业必修课:60学分,占总学分36%;
选修课:63学分,其中
专业限选课:30学分,占总学分18%;
专业任选课:23学分,占总学分14%;
公共选修课:10学分,占总学分6%。
五、主要课程设置
(一)核心课程
健康管理学、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估技术与实训、健康管理技术与实训、健康心理学、健康保险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全科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互联网+”与健康管理、大数据与健康服务、护理学基础、中医学、康复医学、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养生与健康、运动保健学。
(二)特色课程
健康管理学、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估技术与实训、健康管理技术与实训、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大数据与健康服务、“互联网+”与健康管理、电子政务与办公室实务、循证医学、行为医学、网页设计与新媒体应用、健康服务与健康产业、健康管理政策法规。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与实践教学: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全科医学、护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检索与利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政务与办公室实务、网页设计与新媒体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与实践,可在医学协同创新教学实验平台、信息与信息管理实验平台上完成。
专业实习、专业技能实训: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技术的实训、实习安排在三甲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第七、第八学期在实习基地开展为期24周的毕业实习,系统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的实训与实习。
(二)主要专业实验
健康检测(脉搏、血压检测、血糖测定,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成人体质测评);膳食调查与营养配膳;人体能量消耗测定;心理测评与生存质量测评;健康档案管理与分析;健康信息收集与统计;健康信息获取与利用;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肿瘤、“三高”人群健康干预与养生保健;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基础医学实验;全科医学见习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附表一)
/uploadfile/2017/0626/20170626014045745.docx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
/uploadfile/2017/0626/20170626014114942.pdf